top of page

梁浩恩的國際象棋課室 - Andrew's Chess Classroom

國際象棋棋手、研究興趣包括幼兒學前棋類教學、以國際象棋作基礎的心理學和哲學的輔助治療、寫作和在香港推廣棋類運動。

集中服務低收入家庭、少數族裔、傷健人士。

​​歡迎任何合作和教學查詢

CTL_0888.jpg
Home: Welcome
unnamed (3).jpg

我的故事

​以國際象棋,為香港服務

自十二歲開始下棋,從自己到書店看書,參加香港各類大大小小的比賽,在母校成立國際象棋隊,到贏得香港冠軍,轉為全職國際象棋教練,都很希望可以國際象棋構建一個平等的社會:不論老幼、種族,、傷健都可以在國際象棋之上平等地地競賽。

Home: About
Home: Media Gallery

學生來自

採用兩文三語教學,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和學校

Wah Yan Kowloon (Founder, Head Coach)

Po Leung Kuk Choi Kai Yau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Primary Section)

Kowloon Junior School 九龍小學

Diocesan Boys School - Primary Division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The HKCCCU Logos Academy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小學部)

Kiangsu and Chekiang Primary School 蘇浙小學

The ISF Academy 弘立書院

ELCHK Lutheran Academy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King's College Old Boys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Pui Ching Primary School 培正小學

Hong Kong True Light Kindergarten (Caine Road) 香港真光幼稚園(堅道)

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哈羅香港國際學校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香港國際學校

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Hong Kong 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

Home: Sponsors
Home: Video
EED6B8CE-14EF-423D-9ED7-E75CFF3DA9DA.jpg

Contact Me

歡迎任何查詢或問題
Welcome any Enquiries about Lesson Plans

+85259200985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Thanks for submitting!

Home: Contact

媒體報導

​各種媒體的合作和訪問

民間高手:國際象棋高手梁浩恩 放下輸贏 棋盤中領略溫情

May 7, 2019

【明報專訊】他是一位國際象棋高手,12歲因為失戀而自學國際象棋化解憂傷,認為下棋最重要的一步是人性,面對面下棋,感受對方每一步的棋。今天的他,下棋心態與24歲以前截然不同,當年要勁要勝,現在卻單純又複雜,單純是希望推動國際象棋在香港作為智力運動,複雜是希望透過下棋了解親情、心理和哲學的問題。他是2016年香港國際象棋錦標賽棋王梁浩恩,輕度亞氏保加症患者,下周迎接28歲。

我們對於棋手,總覺得他們滿懷神秘感。對!跟梁浩恩(Andrew)聊天,確實有點像遇上Star Trek的經典機械人Data。在Star Trek中,Data的運算能力強大,有百科全書的知識,但博士製造他時交給他一塊情感晶片,由Data決定是否插入,Data義無反顧選擇了插入,在悠長的超光速飛行中,Data一直熱情生活,學習人類的情感世界。

跟Andrew聊天,他也如Data,帶點情感缺失。「我有輕度亞氏保加症。不過別太在意,正常人都不太正常,我覺得我還normal。」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Disorder)歸入自閉譜系,但患者智力正常,有不同程度溝通、社交障礙及固執傾向特徵。與Andrew說話如同跟百科全書溝通,兩小時的訪問,他對答如流,內容穿插名人名句、文學哲學,段段琅琅上口,還有訪問前他送來的千字文〈我給記者的3個想法——棋盤以內、棋盤以外、棋盤之上〉。

自學國際象棋化解失戀憂傷

他走上棋手之路,原來是因為「自己失戀自己救」,兩次失戀啟動了他的激情歲月。「我人生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17歲時分手的女朋友,她令我意識到自己的缺失。」那次重創令他重新檢視自己,看到自己沒有從她出發去看事情,將自己看得太重要。

不過這嚴格來說是他的第二次失戀,第一次是在12歲。「為了打發鬱悶的時光,我去買了一盒國際象棋,自己看書學棋,初時我叫父母陪我捉」,後來他成了學校的棋王,接着得到全港學界國際象棋和棋藝比賽等獎項。

訪問時,他沒有告訴我們他拿過什麼冠軍之類,但在電腦搜尋引擎打入「Andrew Ho-yan Leung」,會發現他是2014年London Chess Classic Weekend Classic的冠軍,那年他在曼徹斯特大學念政治系碩士。回港後,2016年他又奪得香港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他也是一個辯論王,中學時是中文辯論比賽隊長,大學時也是英文辯論比賽隊長,還拿過大學英詩創作比賽冠軍。今天他很想放下棋手的冷傲,熱中地告訴記者作為國際象棋導師的快樂和反思,重新撿視自己的童年。

17歲失戀,18歲念中六那年,他才發現自己是輕度亞氏保加症患者,方才明白為什麼自己老是那麼偏執,老是和那班欺負他的朋友玩,他記得有次皮球掛在樹上,大家着他爬上樹,上了樹,他把球掉下,朋友卻在搖樹,還作弄他讓他不能下來。「是中六學校捐血日。那天早上,我打電話回家告訴父母,我要捐血,父親認為我未吃早餐,不可捐血……」這天採訪,鏡頭前的Andrew好cool,鏡頭外的他雖然擁有下棋時殺個對方片甲不留的眼神,但也會開懷大笑,還常開玩笑。「當時我在電話裏講了很多支持自己無吃早餐挺得住捐血的看法,旁邊的學校心理學家聽到了,跟我細心談話,他說我有輕微亞氏保加症徵狀。於是,我去找有關資料及書看,發現和自己的成長和性格很相近。」

現在,他仍在學習與人交往,但現在的他是快樂的。「我在Tinder交友App和人談話,也會打印出來,讓跟進我的心理學家看,看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下棋殺着? 要感受對方

那下棋呢?他下棋的殺着是什麼?冷不防,他拋下這句:「Be a human being!我要感受對方,看到對方表情。我不喜歡和電腦下棋。」那是想看對方掙扎受苦的表情?「也會看。但下棋如同攝影、拍拖,也如同去gym,健身要feel到肌肉,拍拖要有feel,下棋一樣。」說着,原來自17歲分手以後,他已10年沒拍拖。「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學習階段。讓我可以對未來的她更好。」

從失戀10年走來,棋手小子最大的改變是:「以前的我,下棋是為了要勝要勁,現在的我,喜歡到處去比賽的樂趣,同時也享受當導師。」除了因為可推動香港的智力遊戲,他發現在教導孩子下棋時,領略到親情的可貴,領略人與人之間化解矛盾的坦誠。「我希望以國際象棋為基礎,了解心理和哲學問題。」網上的國際象棋討論,都說下棋要冷靜與智慧並重,掌握戰略與臨場心理,還要一眼關七,但Andrew卻一句也沒這樣說,他以他的方式讓人了解棋手的想法。

他給記者看手機內的相片,酷酷的樣子突然綻放出溫馨笑容,相中父子在電腦旁談論棋局,孩子是他的學生。「有幸自己能在不同家長旁邊,體驗親子情和學習教導孩子,這是我現在教棋的快樂。相中的爸爸因為兒子讀書成績不理想,於是讓孩子下棋,希望培養孩子的專心和耐性。父親現在也上網學棋,下班後和孩子討論自己的習棋問題,且還會在我臨走前認真問我幾道題目。」

Andrew還在fb貼了另一學生下完棋後躲在廁所大哭,直到媽媽沒有冤枉他輸了給父親才肯出來的故事。「中國象棋有所謂困斃,也就是說只要你沒有棋子能動,任何走法都會令你的『將』或帥被吃掉的話,你就會輸。」Andrew解釋:「國際象棋卻沒有這回事。有被攻擊而無子可動,是輸棋;沒有被攻擊而無子可動,是和棋。所以在沒有棋子能動,而任何走法都會令『王』立即被吃掉的情况,是和棋。不過大部分家長都不知道,經常以中國象棋的想法去想國際象棋。」

訪問尾聲,話題回到Andrew寫給記者的3個看法。「棋盤以內:思考的方法。下棋、足球、外語/音樂,是3種我認為孩子必須的活動。下棋可以透過相對簡單的東西,學習科學化的思考方法,對孩子一生受用。」

「棋盤以外:思考的態度。競爭的要點,在於對自身的不斷要求和對周遭環境和他人的貢獻,而並不在於只是想着要勝過別人訴諸無知。」

「棋盤之上:思考的意義。到最後,下棋的追求應該和武術一樣,又或者跟跑步、瑜伽、繪畫和烹飪等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一樣,如何忠實地發展自己的潛能、自己的直覺,感受真實。」

人們常以為體育才是運動,無形看不到的腦力遊戲不是運動。智力遊戲要成為本地的普及文化活動看來有點遙遠,Andrew說:「但就算活動最終未能普及,愛好這個活動的人依然能自得其樂,大同與小康,也算是一種求仁得仁的安慰,享受存在本身的快樂,不也很好嗎?」

■後記

撰文懷念老神父

記者是閱讀一篇博客文章時發現Andrew的,文章寫到一位老神父在去年末病逝,作者不忘神父的慈愛和堅持,執筆的正是Andrew。

Andrew筆下的九龍華仁書院老神父魏志立(Father Naylor),跟記者小時候念的天主教小學神父一樣,對孩子和教育有着同樣的熱情。記者小時候本來最討厭周末長周要返早學,尤其是北風呼呼吹的冬日,但在一眾板起臉孔目測你頭髮衫領的教師中,永遠有位笑容滿臉的神父,站在玫瑰花圃前跟孩子說早晨。

記者就是在上網尋找老神父近况時,看到Andrew寫母校老神父,懷念他在校門笑着和學生說早晨,懷念他當年親身到校門外,跟家長說不要開車送孩子直達門口,應讓孩子由斜路走上來上學。

Andrew的博客不僅只寫理性分析的文字,也寫溫情洋溢的文章——寫作是讓他抒發情感、跟別人溝通的方法。

■Profile

梁浩恩(Andrew)

90後,國際象棋棋手及導師,輕度亞氏保加症患者;2014 年 London Chess Classic(Weekend)冠軍、2016 年香港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在香港完成大學,負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政治系碩士。2016年返港工作並在中學教授國際象棋,後轉為全職導師及業餘棋手。喜歡透過國際象棋思考歷史和文化,也喜歡下棋帶出的親子教育和心理學。現以國際象棋作個人鑽研基礎,研究幼兒學前棋類教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輔助治療。下棋以外,熱愛健身、讀書和寫作。

文:朱一心

編輯:陳玥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Mi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1289166_3937c4764be72029150edbcf0b8a4b71

香港國際象棋冠軍 梁浩恩贏棋易搵工難

July 12, 2025

Alpha Go在人腦圍棋戰擊敗韓國棋王李世乭,電腦取代人類的說法又再翻炒。其實早在1997年超級電腦「深藍」已擊敗過俄羅斯國際象棋棋王卡斯帕羅夫(Kasparov)。2016年香港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梁浩恩(Andrew),以過來人身份告訴大家,贏一盤棋比追女仔或找一份心儀的工作易得多,在勝負之間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友情、道德、夢想……

Andrew今年24歲,中學讀九龍華仁書院,大學讀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後負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選舉政治碩士。這樣的背景和學歷理應如沐春風,但去年12月拿到畢業證書後,過了4個月失業的日子。幸好,國際象棋扶了他一把,就像12歲那年失戀一樣……

「12歲那年失戀,閒來無聊想找點事打發時間,就這樣接觸了國際象棋。」Andrew淡然地說。不過,他強調愛一樣事情有許多理由,很難給一個具體的原因。「如果你有一個很具體的理由,可能你不是真的很喜歡。」記者和他在伊利沙伯體育館的走廊席地而談,當天正進行國際象棋比賽,下層的羽毛球館傳來殺波的聲音。

Andrew除了中學時代參加國際象棋比賽外,直到去英國讀碩士時才偶爾參加一些比賽,2014年更在London Chess Classic Weekenders Tournament獲得冠軍。「一些比賽如有棋手缺席的話,他們會提供酒店和交通費用,讓我參賽。」可惜,香港國際象棋的發展並不理想,很多比賽連獎盃也欠奉,更別提商業贊助。

記者看過他在浸會大學讀書時的訪問,當時他正要參加模擬聯合國的活動,他這樣形容自己:「叫我把意見說出來不難,但要我將論點化成一段文字,的確令我頭昏腦脹……可能我『得把口』。」眼前的他說話猶豫,絲毫看不出在中學和大學時代,擔任過中、英文辯論隊的隊長,還拿過英詩創作亞軍,當然還有許多學界棋類比賽的冠軍。

「我總愛在這裏看他們打球,羽毛球跟國際象棋很像。人們很用力擊球,但它始終飛得很慢,雙方也盡力東飛西撲。棋也一樣,人們可能看到棋子一直停在棋盤上,好久才走一步,但背後其實考慮過很多可能性。」他愛思考,這幾個月更是如此。

人生往往也是如此,你愈努力去打(追求),進展往往更加慢,像慢悠悠的羽毛球。Andrew這幾個月感受很深。

「國際象棋賽事1月開始,3月中結束。期間我一直等待一家非牟利大機構的面試,那是一份我很喜歡的工作。」2016年香港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後,一度點燃起他參加國際象棋比賽的雄心,舊生好友也紛發短訊道賀,但背後掙扎無人知。「他們不知我是無所事事下才參賽。不拿冠軍很難跟人交代,我覺得我拿冠軍是逼於無奈的,當然值得慶幸……」他深呼吸後說。




參賽掙扎

他希望有商業贊助從而走上棋手之路,但很快發現此路不通,畢竟國際象棋在香港屬少眾。他又不太想找九華舊生會幫手,甚至想過向朋友湊夠5萬港元旅費,就可參加今年9月在阿塞拜疆舉行的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在國際象棋與工作之間掙扎,在正職和兼職之間掙扎,在教國際象棋大班和小班之間掙扎,Andrew發現世事比棋局複雜多了。

「我表姐說我應該先找一份全職工作, 然後騎牛搵馬,一兩個月後辭職,總比現在做兼職好。但我的想法是,如果做全職必須有commitment,不能夠做一兩個月就走。我做辦公室助理兼職,她又說我的學歷不應該做這些;我覺得在道義上,這份工不重要,易找人取代,那我走就不會太影響公司。」Andrew一臉疑惑地說。

表姐的意見也許符合商業社會的趨勢,「她說:『公司炒你都不會跟你講義氣啦!你做事情盡責就可以啦!』她說我對自己不夠負責,我覺得很搞笑,怎樣才算對自己負責任?大家可能覺得那樣很正常,但我自己有這樣的道德考慮。我不能做全職,然後突然一天跟老闆說:『我要參加比賽,想走人。』」

他現在也教棋、幫學生補習,同時等待那家非牟利機構的消息。說起教棋他戲言道德潔癖又犯了。「教大班主要培養興趣,教小班才能傳授技術。如果你有興趣根本不用上大班,所以上大班根本浪費錢,但如果我把大班轉小班,別人會說你為自己撈學生……」Andrew面對許多兩難的局面,搵工面試給他更大的煩惱。

他讀政治出身,知道那家機構能發揮更大社會作用,透過撥款解決很多政府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他心中是最理想的工作。可是問題又來了,他深吸口氣說:「我是應該在面試時跟他們說要參加棋賽,但這樣他們可能不會請我,我又很喜歡這份工作。如果我面試成功後才說的話,好像又不太好!兩難……」訪問後幾天,Andrew說他選擇了工作,寧願把棋放下。

心情矛盾

他的抉擇一點也不令人詫異,訪問時他說:「家裏給我壓力不大,但我覺得一個人到一定年紀,總想……給一些錢家裏。」家人不太支持他全職捉棋,「他們覺得連自己也負擔不起,捉棋就是奢侈品。但我想如果我現在不參賽,將來工作穩定、結婚生子後更沒機會,到我退休了又輪到腦子不靈活……哎!我又想不通啦!」

Andrew很博學和幽默,只是最近的矛盾令他顯得壓抑。記者說體育、網媒經常搞「眾籌」,找人籌款是很普遍的事。他說:「但香港水平那麼低,值不值得別人支持呢?韓寒說過米芝蓮答應贊助車胎,但不要貼那麼多貼紙。韓寒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結果炒車!對方來電說:『你把貼紙撕下來沒有?』哈哈!」這是他那天難得的笑容,但其實讀書時代他經常笑。

記者問他與棋做朋友寂寞嗎?他搖搖頭說:「不知道。記得李天命曾寫過:如果你慣了寂寞,到你死的時候會比較舒服點。我覺得沒什麼的,睡覺、上厠所不都是一個人去?」

當初接觸國際象棋與失戀有關,而他覺得捉棋比追女仔容易,「這其實很正常,你去問科學家、太空人、數學家,開火箭、解數學難題難,還是追女仔難,他們肯定說追女仔更難!」

他說話帶幽默,總是吝嗇笑容,甚至以「哼」一聲取代笑聲。社會的現實、職場的碰壁給他的壓力不小,「我覺得……唉!讀書時學了很多,就是沒教我們找不到工作時怎麼辦,我好想有人告訴我怎麼做。我覺得畢業後所有問題都湧現,個個以為讀好書,出來就能找份好工作,但我覺得一些問題沒有處理過……連續3個月找不到工作該如何做?」他慨嘆道。

任何人都經過20出頭的煎熬歲月,那是患得患失、自相矛盾、內心掙扎的階段。Andrew自己也說能找到好工的人佔少數,那他更應該學會隨心所欲了。

「你10年後回想今天的困惑,也許會一笑置之。」記者說。

他說:「但願如此!」他承認自己是社會上比較幸運的一群,「經濟壓力不大,讀過大學,還去過外國讀書,更多年輕人比我不幸,所以我對他們是感同身受。」

記者希望他能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 更不要就此放棄追逐國際象棋的夢。

撰文:吳雄

walterng@hkej.com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HKEJ All Rights Reserved)

12246772_1060225184048839_14386981172829

梁浩恩校友國際象棋夢

May, 2016

梁浩恩校友 (Andrew) 畢業於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他也是2016年香港國際象棋錦標賽冠軍。 12歲那年因為失戀,為了打發時間,Andrew就接觸了國際象棋,說喜歡它棋子形狀有立體感,棋盤也很美。他沒有正式跟老師學習,全是從書本中學習或跟其他棋手討論步法而獲取知識。很多人認為下棋可以訓練思考判斷、提高專注力及耐性,他覺得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般需要運動員高度專注才能獲得好的成績,在平靜時刻下棋才能有所收穫,而不是不停去下棋或不停去比賽。

人工智能程式和象棋

近來報章都廣泛報導電腦程式AlphaGo贏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Andrew認為用電腦跟人去比賽有些大材小用,人工智能程式應該用於其他複雜問題而不是用於下棋,下棋是給人一種娛樂,而不是庸人自擾。 Andrew最崇拜棋手是第11屆世界冠軍 Bobby Fischer,他憑一己之力,打敗眾多蘇聯棋手,Andrew 下棋步法和想法也深受這位前輩影響。

以有系統方式來學習象棋

Andrew今年24歲,很想盡快找到一份全職工作, 也很希望參加今年9月於阿塞拜疆國際象棋比賽。如果在面試時已經告知未來僱主將會出賽,很多僱主未必會讓員工放假去參加比賽,所以心情有點矛盾。Andrew現在暫以教一些小朋友下棋為業,他認為學習象棋必需有系統去學習,棋局分開局、中局及殘局。開局頭十步一般可以計算或預測模式,中局的變化比較複雜,然而很多小朋友過於在意贏輸,輸了一步就要再來第二盤,這樣就很難去掌握步法。

人生座右銘 :堅定不移、努力工作

由於香港很少人學習國際象棋,所以國際象棋隊不能像中國象棋或圍棋隊成為香港奧林匹克委員會成員,故不能代表香港出賽,加上政府或香港國際象棋總會沒有太多資助,棋手如要出賽,要自己找贊助商。Andrew沒有打算當職業棋手,但不會放棄下棋,因為學習下棋可以自己看書或參加比賽以增進經驗,所需時間相對其他運動少,如果以下棋作為副業,會比較輕鬆,也較能靈活性安排時間。

在此希望Andrew繼續努力,能夠儘早找到他喜歡的工作,以及發展其國際象棋的興趣。正如他所說:「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努力,堅定不移,才能達到目標。」

(HKBU All Rights Reserved)

Home: News
Home: Blog Feed
bottom of page